农产品检测:给餐桌筑起 “安全墙”

咱们吃的蔬菜水果、鸡鸭鱼肉,从地里、养殖场到菜市场,中间得经过好几道检测关,就为了让端上餐桌的每一口都放心。​
先说蔬菜水果,刚从地里摘下来就可能被抽检。检测人员会随机选几个样本,带回实验室测农残。像韭菜容易有韭蛆,有些农户可能会用高毒农药,检测就能把这些问题菜揪出来,不让它们流入市场。大棚里的黄瓜、西红柿,还要测有没有用过量的膨大剂、催熟剂,这些东西用多了,果子看着好看,吃着却没味道,还可能对身体不好。​
肉类检测更仔细。生猪出栏前,要测有没有瘦肉精,这东西能让猪不长肥肉,但人吃了可能心慌、手抖。屠宰后的猪肉,得检查有没有寄生虫、病菌,比如猪肉绦虫、大肠杆菌,要是有就不能卖。牛肉、羊肉还得测有没有注水,有些不法商贩往肉里打水增重,不仅缺斤少两,还容易让肉变质。​
水产养殖的鱼虾也逃不过检测。鱼塘里的水要定期测,看看有没有过量的抗生素,这些东西可能会让鱼虾长得快,但人长期吃会产生抗药性。捕捞上来的海鱼,要测重金属含量,像金枪鱼、鲨鱼这些大型鱼类,容易积累汞,检测能确保它们的汞含量在安全范围内,吃着才不担心。​
现在很多地方搞农产品溯源,每样东西都有检测报告,扫码就能看到。比如买苹果时,能查到它的农残检测结果、种植过程;买鸡蛋时,知道有没有沙门氏菌检测合格。这些检测不是增加麻烦,是真能让咱们吃得明明白白,不用总担心这菜打了多少药、这肉安全吗。​
农产品检测就像给每样吃的东西发了 “健康证”,有了这个证,咱们才能放心买、安心吃,把好 “入口关”。